看懂“十五五”关键词|从三个维度看未来五年

央视新闻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文峰)“历史在特殊时期激励人们砥砺前行,在持续奋斗中不断谱写新篇章”。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的关键时期。它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十五五”为何被称为关键时期?可以这么理解》从三个维度看好。维度一:“夯实基础,全力以赴。”《建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奋斗。数据显示,从2012年的19年到2024年,我国已从679亿增长。 134.91万亿元。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40万亿元左右。我们必须巩固和扩大优势,消除瓶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该提案是党委党组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把高质量发展推向更高水平。近日,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蒋金泉国务院办公厅表示,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和“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规划,是为了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中国。现代化现代化的需要,就是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新变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国家战略主动权的需要。我们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2020年至2035年,总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的国家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五五”继承“十四五”规划,始于“十六五”规划。是实现2035年普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大节点规划。根据“大蓝图”,“十五五”有明确的“小目标”。 《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七个方面:一是质量发展取得惊人成效;二是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水平大幅提高;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四是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五是美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黄坤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教授认为,到2020年,到2035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三个“五年计划”实现重大现代化战略目标。通过这三个“五年规划”,我国最终将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们在时间上是相互衔接的。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最终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远目标锚定方向,五年规划扎实推进,年度计划全面落实。大战略分解为具体、可量化的“建设进度表”和“使命宣言”,体现了五年“小目标”与梦想世纪“大蓝图”的关系。维度三:“时间线”和“时间点” 从历史时间线来看,有距离2035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10年时间。“十五年规划”是从2026年到2030年。铺开未来五年的时间线,我们将在很多关键时间节点呈现:2026年是建军105周年,2028年是改革开放50周年,2029年是新中国成立80周年。中国……这些重要节点时代凸显了“十五”时期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特殊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帆表示,不再从历史时间线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历史,也是一部党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不断成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不断丰富的历史。从“十一五”到“十五五”,一个又一个五年奋斗的脚步记录了中国经济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展望下一个“关键的五年”,凝心聚力、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必将续写新篇章,将为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注入强大新动力。